第275章 開解

發佈時間: 2025-04-17 10:05:40
A+ A- 關燈 聽書

接下來的和談,進行得很順利。

皇上提出的十八項條件,除了每年向大梁納貢三十萬兩白銀之外,其他條件北齊都痛快答應下來。

一國向另一國納貢,代表的是俯首稱臣。

三十萬兩銀子對一個國家來說並不多,侮辱性卻極強。

北齊朝廷沒想到,當初拿來羞辱南梁的手段,最後卻砸在了自己的腳面上。

經過幾輪談判,周宸咬死不鬆口。

北齊使臣無奈,只好再次書信請示北齊皇帝。

結果北齊皇帝在朝會上一說,朝堂立馬亂成了一團。北齊皇帝的幾個皇子,也是暗自心喜、蠢蠢欲動。

墨雲霄原本是皇帝內定的皇位繼承人。

他戰敗被俘,北齊又因他簽署戰敗條約,如果沒有意外,北齊皇位已經與他無緣。

只不過一國皇子,斷不能留在他國爲質。

在經過一番激烈地爭論和討價還價之後,北齊答應每年向大梁納貢三十萬兩白銀,時限爲十年。

並要求大梁釋放此次兩國之戰中,被俘的北齊兵。

周宸急於南征,見好就收。

兩國“愉快”地簽訂了和談條約。

消息一傳開,整個大梁一片沸騰。

只除了京城。

京城被齊兵圍困大半年,城中物資緊缺,生活困難。城外百姓被齊兵不斷親擾,更是苦不堪言。

像噩夢一樣沉甸甸壓在百官和百姓心頭的北齊營帳,在近些時日,陸陸續續被收起,搬到驢車上運走。

就像纏繞大半生的痼疾,一夜之間突然痊癒。

所有人的心情彷彿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。

京郊百姓百感交集,向北跪下,痛哭失聲。

哭聲像是傳染病,一傳十、十傳百,漸漸連成一片,震天撼地!

五月初十,周宸親率大軍,正式南征。

從進入北關,周宸大軍先是奪回丟失的關城,繼而收回被敵軍親佔的城池。

再與北齊簽訂條約、令北齊退兵止戰,周宸已經積攢了足夠的民心和聲望。

故而大軍南征伊始,便一路所向披靡。

凡大軍過處,城中百姓和府官莫不出城相迎。周宸未曾動用一刀一箭、一兵一卒,迅速向京城推進。

而彼時的整個北關,正大面積進行甘薯、土豆和玉米的種植。

有了燕州府的成功案例在前,北關四省各州府縣村,都紛紛從廖氏店鋪購買甘薯芽苗和土豆玉米種。

燕州府有經驗的老農也被其他州府請了去,指點種植。

曾經荒蕪貧瘠的山嶺地,如今種滿了隨風搖曳的小芽苗。

山坡上還有南瓜、辣椒等等。

在歷時將近一年的戰事之後,北關再次恢復了安寧和生機。

莊氏母女死後,廖贇向皇上遞交了幾次辭呈,都被皇上壓中不發。

最後廖贇乾脆不去上朝,在府裏過起了閒雲野鶴的生活。

皇上南征時帶上了廖魁,將朝政交給了廖贇等幾位大臣。

廖贇無奈,只好重新迴歸朝堂。

六月中旬,廖贇的妾室雲姨娘生下了一個女兒。

孩子滿月時,廖華裳陪着母親去了太師府,見到了三月未見的大伯父廖贇。

廖贇老了許多,剛剛年過五十的人,已是滿頭銀髮。

整個人都清瘦了許多。

他坐在孩子的搖籃旁,看着孩子的眼睛裏滿目慈愛。可是看着看着,眼圈卻突然紅了。

原本正圍着孩子說笑的衆人瞬時噤了聲。

廖贇察覺,無聲長嘆一聲,對廖華裳道:“裳兒,跟大伯去書房,大伯有話跟你說。”

廖華裳屈膝應是。

莊氏母女的死,固然是她們自食惡果,可其中,到底也有廖華裳的原因在裏面。

在廖贇生病那段時間,父親廖魁幾次要進府探病,廖贇都選擇了閉門不見。

溫氏有些擔憂地看着女兒,廖華裳輕輕捏了捏她的手,示意她安心。

與廖贇一前一後出了偏院,向前院書房走去。

蜜雪言情小說 https://www.vegpulse.com/

路上廖贇揹負雙手,慢悠悠走在前,突然側了側身子問道:“裳兒之前,可曾怨過大伯?”

廖華裳想了想道:“那時裳兒年輕不經事,的確是怨過的。”

廖贇既然如此問,就證明他想開誠佈公地談。

一筆寫不出兩個廖字,廖華裳也希望能讓大伯解開心結。

廖贇聞言,微微點了點頭。

他冷峻的眼眸微微回暖,許久之後才又問道:“此事,若依裳兒,會如何處理?”

廖華裳道:“裳兒見識淺薄,想不到更好的辦法。那時轉道臥虎溝,也不過是撞撞運氣,看能不能遇到太子,給太子提個醒。不至於讓廖家在這場風波中,毀得太過徹底。”

所以她那時的舉動,與廖贇的目的,其實有些不謀而合。

只不過,廖贇當初想得最多的,是太子的重整旗鼓、捲土重來。

爲了太子,甚至不惜犧牲整個廖氏族羣。

而廖華裳考慮最多的,卻是家人和族人的性命。

廖贇也聽出了廖華裳的意思:自己與她的區別,一個是將權勢和前程放在了首位,一個是將家人放到了前面。

廖贇聲音有些哽咽了,“你大伯母和三妹妹,想來也是恨我,所以才會做出那些……”

“大伯。”廖華裳打斷廖贇的話,“恨並不是損人利己、爲所欲爲的藉口。”

她微微笑着問道:“大伯知道廖溫嗎?”

廖贇輕輕搖了搖頭:在父親去世之後,他每年都會讓府中管事給族中送銀子回去,自己卻很少回鶴州。

大多數族人,他並不認識。

“廖溫家的六嬸,人人都道她心眼小、自私又狹隘、愛貪小便宜。當初,她因爲恨廖家給她帶來的災禍,幾次找侄女的麻煩。”

廖華裳笑了笑,“還因此捱了押解官兵的一頓鞭子。”

這算得上是雪上加霜了。

此事若放在莊氏母女身上,只怕不弄死對方,必定不肯罷休。

廖贇面色凝重,若有所思。

廖華裳繼續說道:“可是到了陶縣安頓下來之後,六嬸第一個擺起了燒餅攤,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。”

“那時侄女身中奇毒,也是六嬸四處打聽,爲侄女尋到了至關重要的一味藥。”

“往事已矣,今時如斯。若六嬸一味沉浸在怨恨裏,又怎會有今天的好日子?”

“六嬸她,不認識幾個字,卻是有大智慧的人。是她教會了裳兒,放下,不是忘記,更不是懦弱,而是放過自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