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1章 基建模式再次開啓

發佈時間: 2025-04-17 10:06:22
A+ A- 關燈 聽書

偏院的傅老夫人端起一碗粳米瘦肉粥剛要往嘴裏送,門外就傳來幾聲驚呼。

接着門被人砰的一聲踹開。

這聲音,她可太熟悉了!

她頭也不擡,也不管粥燙不燙,拿湯勺飛快地往嘴裏塞。

剛塞了一半,一只手就伸過來,猛地一揮。

手裏的碗被打了出去,連同剩下的半碗粥,摔碎在地上。

兩個官兵接着撲過來,一邊一個架起她的胳膊就往外拖。

傅老夫人毫無反抗之力,“哎喲哎喲”一路叫着,像一只破麻袋,被人硬生生拖了出去,丟在了街上。

院門外圍滿了人,見她出來,對着她指指點點。

宅子裏的主人和婢僕在陸陸續續往外走,主人家脖子裏套着鎖鏈,婢僕手腕用繩子捆着,一串一串押了出來。

連同西邊老三家,也不例外。

老三媳婦轉眼看到她,不顧官兵阻攔,朝她衝了過來,一口痰照臉就吐了上來,“我呸你個老不死的,養的兒子就是個敗家精!”

“好好的媳婦不要,非得娶個不要臉的。連同你這不要臉的娘,把咱袁家都給害死了!”

傅老夫人坐在地上一言不發。

袁樂韻也很快被押了出來。

她用力掙扎,卻掙不脫官兵的鉗制,直着嗓子哭喊道:“母親,母親救我!我不要去教坊司……”

傅老夫人一怔,連忙扯住旁邊的一個官兵問道:“軍爺,軍爺,這是要將我女兒送到哪兒去呀?”

“教坊司!”

那人用力抽回衣襬,頭也不回押着人就走。

教坊司?

去了那裏,人就毀了!

傅老夫人心裏着急,腿腳卻使不上力氣,爬了很久也沒爬起來,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女兒被帶走。

她努力伸出手,張大了嘴巴,卻發不出聲音。

終於又急又慌之下,兩眼一翻暈了過去。

再醒來時,她發現自己整個左半身都感覺不到了。

街上空無一人。

偶爾有只流浪狗經過,在她身上聞了聞,又很快走開。

她躺在地上一動不能動,有氣無力地嚎着,“有人嘛?救命啊!誰來幫幫我呀……”

空蕩蕩的街道,迴應她的,只有穿街而過的風聲……

蜜雪言情小說 https://www.vegpulse.com/

從此,京城的街道上,多了一個在雪地泥漿裏匍匐打滾的老叫花。

*

皇上歸朝,威州的大臣自然也要跟着搬回京師。

朝中大臣殺得殺、貶得貶,大量職位空缺。

所以,明年皇上一定會開恩科。

廖東江恢復了功名,拿着廖贇的推薦信,與瑞兒、瑁哥他們一起回京,拜入京郊的譚松書院,準備明年的會試。

廖贇則再次借病請辭,留在威州書院,接替廖魁成了威州書院的山長。

廖華裳也與祖母和母親一塊留在威州,等明年天氣暖了,再啓程回京。

這時節,冬麥已經種下,田地裏的人少了,各州府城縣的人便多了起來。

廖華裳紅埠嶺山下建了一座作坊,專門用來研究如何利用甘薯製作粉條和粉皮。

甘薯可削皮曬乾,長期儲存。

甘薯幹可磨了面蒸餑餑,也可以摻了穀糠餵養家畜。

甘薯產量大,有了富餘,老百姓便想着賣出去一些,換幾個大錢。

只是甘薯剛剛推廣,除了廖華裳教授的吃法,別的用法還不知道。

所以集市上,雖有很多賣甘薯的人,買甘薯的卻很少。

廖華裳從空間面板抄錄了一些製作粉皮粉條的做法,打算藉着這個冬天試一試。

製作粉條需要用新鮮的甘薯。

作坊裏的匠人將甘薯洗淨切塊,放在一個巨大的石槽裏,兩人踩在木錘上,將甘薯塊砸成泥。

然後加水沖洗、濾渣。

再將濾好渣的甘薯汁倒進一個大瓷盆內沉澱……

沉澱好曬乾的粉末極爲滑潤,像是上好的珍珠脂粉。

在另一間作坊裏,四五只爐竈正熊熊燃燒,爐竈上的大鍋裏盛滿了滾開的水。

匠人拿着一只用鐵皮做成的平底笸籮,將得到的甘薯粉加水和勻,舀到平底笸籮裏。

在熱水裏緩緩旋轉笸籮,等裏面的甘薯粉變得透明之後,再在熱水裏打個滾。

當第一張粉條成功揭下,作坊裏頓時響起一陣歡呼聲。

廖華裳腰間繫着圍布,袖子一直挽到手肘處。

她從冷水桶裏撈起製作好的粉皮,小心地鋪展在提前準備好的竹篦子上。

第一張粉皮正式落成。

另一邊的大鍋上方,吊着一只大漏勺。

甘薯粉打成濃稠合宜的糊糊,倒進上方的大漏勺中。

漏勺輕輕晃動,無數白色的絲線均勻地落入水中。

這邊燙着,另一邊撈起成型的粉條,放到冷水缸裏。

冷卻之後,透明的粉條便做好了。

長長的粉條被搭在竹竿上,晾到了另一間倉庫裏。

甘薯製成粉皮和粉條,就可以存儲更長的時間。

更重要的是,若能成功,可以將甘薯提上一個新的價格。

這樣百姓不止能吃飽肚子,還能從中獲利。

北關第一場雪落下來時,廖氏所有鍋子店和飯莊裏,都上了一樣新菜品:粉條。

甘薯做成的粉條彈性好、耐煮有嚼勁,浸足了湯汁的粉條,更是柔嫩爽滑、鮮香可口。

加了粉條,在天氣寒冷、青菜匱乏的北關,以往要吃一整個冬季、膩到不行的大白菜,也重新變得美味起來。

廖華裳一不作二不休,乾脆從空間面板上抄錄了大量的食譜和菜譜,交給各個飯莊。

並將菜譜製作成畫,張貼在飯莊的牆上。

誰想要,可從店中買了紙墨,自行抄錄。

一時間,酸辣甘薯粉、肉沫粉條、白菜燉粉條……

各種各樣的菜式迅速風靡北關四省。

廖華裳並沒有隱瞞粉條製作方法,除了自家的作坊之外,若有其他人想製作,她也會派人專門過去指點。

不到半年,甘薯的價格翻了幾倍。各地粉條製作作坊像雨後春筍,紛紛冒了出來。

威州百姓感念廖華裳恩德,在城中爲她立了生祠。

在生祠落成的那一天,廖華裳沉寂已久的面板突然有了動靜,“叮,檢測到威州領土基建模式條件已達成,是否開啓基建模式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