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ivclass=“tt-title“>第299章年節
馮勝沒有讓廖華裳等太久。
第二日晚間就將畫過押的供詞帶了過來。
蜜雪言情小說 https://www.vegpulse.com/
一共揪出來六個人,其中兩個是燕王的人;三個是北齊小王爺墨雲霄的人。
還有一個是西夏人。
北齊和西夏的人,不在廖華裳領土內居住,沒有數值顯示還情有可原。
燕王城就在燕州府。
就連萬福都有顯示,他們兩個居然什麼都沒有?
“這兩人,沒說實話。他們從何處來、何時來的、一共來了多少人,有誰能證明?”
廖華裳將燕王城那兩個人的供詞交給馮勝,“去問。問過了,派人去查實。”
鄭全面帶憂色,“家主,這樣會不會不太好?萬一傳到燕王耳朵裏……”
![]() |
“對外只說:燕王殿下行事一向光明磊落。前段時日,良太妃又派了萬總管過來。牧場招募人手的事,妾身也曾拜託過良太妃。”
“這些人打着燕王和良太妃的幌子,假借災民身份,試圖潛入我牧場之中,究竟意圖何在?”
廖華裳吩咐鄭全,“稍候你給燕州府廖氏商鋪送信過去,讓他們留意燕王府動靜。”
“凡是經烏木牌售出所有貨物,全部另列詳單。”
燕王若想起兵奪位,第一需要準備的是兵力;第二需要準備的是物資。
如今新皇繼位不久,人心尚且不齊。
燕王拿着先帝遺旨起事,舊朝臣子說不定還有人想爭個從龍之功。
時日一久,等新帝皇位坐穩,燕王就一點機會都沒了。
倉促之下,燕王行事再縝密,也會有蛛絲馬跡露出來。
馮勝和鄭全接了命令,立刻退了下去。
方煒與管事劉義,帶領三名捧着賬冊的僕從走了進來。
施粥兩日,牧場共招募到二十人;
榮養堂收留孤寡老人三十人,招募傭工六十人;
撫幼堂收留五歲以下孩童十六人,十歲以上孩童三十八人,招募傭工四十二人。
方煒如今對廖華裳,簡直佩服到五體投地,“今日我在粥棚,好些去了濟善堂的孩子跑過來問我,能不能來撫幼堂。”
“有些是姐弟兩人一起,有些是一個村的小夥伴。”
方煒看上去有些惆悵,“我沒答應,說兩個地方差不多。夫人會定期捐助衣物糧食到濟善堂。濟善堂又有朝廷管理,那裏的孩子也不會缺吃少穿。”
撫幼堂才剛剛開始,就像一只剛剛出殼、羽翼未豐的小鳥,一點風雨便足以令其夭折。
他們設立撫幼堂,非一日之功,更不是爲了一時一隅。
長遠打算,就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,學會放棄。
才會有所得。
廖華裳收斂思緒,對方煒笑道:“既然撫幼堂已經有了孩子,那接下來,就看明德你了。”
按照他們之前商議的細則,方煒會挑出一些根骨上佳的孩子,教他們習武。
廖贇也會專門設立一間學堂,爲適齡的孩子們授課。
方煒撫掌一笑,“放心,在下保證,絕對不會讓夫人失望。”
至於北齊和西夏的細作。
廖華裳詳細擬了奏疏,通過官驛呈送回京,稟奏皇上處理。
接下來幾日,燕王城細作那邊,馮勝又有了新線索。向廖華裳回稟之後,帶着人去了與河西接壤的隴川省。
撫幼堂和榮養堂收留的人數也在逐步增加。
威州知府夫人得知之後,拜訪了廖華裳,說這等積德行善的好事,她也想出一份力。
廖華裳自然求之不得。
在知府夫人的帶動下,周邊大小州府和關城將軍夫人等,也紛紛捐助善款入資。
廖華裳又趁熱打鐵,準備在兩堂籌建一些作坊。
裏面的老人和孩子,只要能動手的,都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計。
年底的時候,牧場的傭工籌備也已完成。
威州周邊幾個州府縣城,都出現了由廖氏商鋪承辦、各官府夫人入資的榮養堂和撫幼堂。
廖氏撫幼堂,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,在北關悄然綻放。
臘月二十八,除夕夜。
馮勝那邊一直沒有任何消息傳來。
廖華裳有些擔心,在領土範圍內,找了距離隴川最近的一座縣城,傳了一封信過去。
讓那邊廖氏商鋪的人,暗中查探一下馮勝的行蹤。
確保他的安全。
午後,廖華裳披着狐皮大氅,捧着手爐站在廊下,看着府中丫頭僕婦們來回穿梭,將舊的桃符換下,掛上新的桃符。
府門外、各院落門口、庫房門、月亮門,都貼了大伯親自書寫的聯對和酉福帖。
院中花枝上繫了用各色絲綢紮成的花。
廊下也換了新糊的畫了年畫的燈籠。
大廚房正殺雞宰鴨,準備年夜飯。
到處一片嬉笑之聲,熱鬧非凡。
“裳丫頭!”
一聲洪亮又熟悉的聲音自院門口驀地響起。
廖華裳心裏一跳,連忙朝院門口看去:
一個頭發花白的老者,被兩個年輕人攙扶着,正笑銀銀地看着她。
廖華裳心裏怦怦一陣亂跳,眼淚一下子流了下來,“時,時老?”
她眨眨眼,不敢置信,迅速下了石階,朝來人迎了上去,“真的是您!您,您怎麼來了?怎麼沒給裳兒傳個信,裳兒也好派人過去接您?”
一邊語無倫次打着招呼,一邊又手忙腳亂將手爐遞給身後的夏蟬,伸手去挽時顯的手臂,“時老,您老人家,身體可還好?”
時顯眼睛也有些溼潤,“好着哪。”
他笑着鬆開另一個人的手,擡了擡手臂,湊近了小聲說道:“就是坐久了馬車,腿有些麻,渾身的骨頭像是要散架了一樣。”
廖華裳連忙說道:“那一會兒讓丫頭好好給您捶一捶、松泛松泛。”
兩人正說着話,後面又走過來一羣人。
廖華裳讓人扶着時老,上前迎客,“二叔二嬸、三叔三嬸,可算是把你們盼到了。”
二嬸馮氏一向爽利,聞言笑道:“今年比往年都冷,農場事多,這才耽誤了幾日。人是沒到,這心哪,早就紮了翅膀,飛過來了。”
三嬸閔氏也笑,“是呀是呀。”
皇上在威州登基,廖魁一家便都搬到了威州。
烏索也有偌大家業,二叔和三叔便自告奮勇,留下來照看養殖場和果園。
皇上歸朝後,除了二叔家的堂弟廖雲朔和大堂妹廖繡跟着父親回了京,三叔家的兩位堂弟在威州書院讀書。
其他的堂兄弟、堂姐妹都留在了烏索。
半個月前,廖華裳就收到了二叔三叔一家要來威州的消息。
算着日子,本來早幾日就能到,只因連着下了兩場雪,路滑難走,這才耽誤到了現在。
三位堂妹笑銀銀上前,齊刷刷屈膝,“大姐姐。”
眨眼間,最小的堂妹廖婉,也已經十一歲、馬上就十二了。
也到了該準備相看親事的年紀。
廖華裳引着衆人回了房,又忙着派人去請大伯。